教養路上
陪你一起跑
立即預約

做父母的你,打從孩子出生起,
在成長的每個階段,是否曾面臨各種教養挑戰呢?


讓各專業教育領域專家,成為家庭教育的後盾,親子教養疑難雜症,即時搞定!
如同家庭教育的陪跑員,陪伴家庭一起成長!

專業
  • 教養陪跑提供各教育領域專業導師的選擇,更貼近每一位親子需求
平價
  • 相較實體諮詢費用更平易近人
  • 適合長期陪跑,隨時諮詢
即時
  • 相較實體預約諮詢更快速即時
  • 快速提供生活中的教養解方
追蹤
  • 諮詢導師深度互動、持續關懷
  • 協作追蹤,改善狀況、陪伴成長
你也想成為教養諮詢團隊的一員嗎?
加入教養諮詢團隊
育辰 老師
專長 教育評估|特殊教育
經歷
  • 國立東華大學 教育博士班
  • 英國University of Leeds數據分析碩士
  • 臺灣師範大學 特教系
  • 籽樂教育創辦人
  • 正向情緒行為評估與介入指南 共同作者
子昕 老師
專長 情緒教育|早期療育|寶寶溝通|親子共讀|特殊教育
經歷
  • 長庚大學 早期療育研究所
  •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 兒童發展/特殊教育
  • 籽樂教育 共同創辦人
  • 奇德王國 共同創辦人
  • 月子中心、親子館、家庭服務中心、共學團講師
  • 新北市/桃園市國民小學英語科任
珮辰 老師
專長 早期療育|幼兒教育|家庭教育
經歷
  • 長庚大學 早期療育研究所
  • 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/幼兒教育組/兒童雙語學程
  • 特殊幼兒家教老師
  • 臺灣幼兒發展資料庫 兼任助理
發布時間:2022/09/01 哪一種教養方式,最適合我的孩子? 圖/xframe 發展心理學家 Diana Baumrind、史丹佛學者 Eleanor Maccoby 與 John Martin 定義,在家庭教養中共可以分類出四種主要的教養方式:獨裁式、權威式、寬容式、忽略式,分別可以對應著專制、民主、放任及未參與。對於家長們所採取的教養方式,可以培養出不同的教養環境,進而造就出各種不同性格的孩子。
根據統計,在現今的社會中,多數人採用了權威式教養來培育自己的孩子。此類型的家長們雖然個人意識強烈、對孩子的要求高,但會適當的結合溫情與管教,也會經常與孩子溝通、用心聆聽孩子的想法及感受,並納入考慮,屬於四種教養方式中,較為民主的教養類型。
然而,依舊有部分的家長採用較專制的獨裁式教養、太過放任的寬容式教養、或是不參與的忽略式教養。或許這只是他們無意識中的表現,卻有可能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,當面臨這種狀況時,又該怎麼做比較好呢?
從事兒童教養諮詢十逾年、於親子講座擔任講師的子昕老師說:
"每個孩子都截然不同,
其實沒有所謂比較好的教育方法,
只有比較適合孩子的"
圖/xframe 她曾接過一個印象深刻的個案,個案是一位母親,她的孩子就讀幼稚園中班,本應處於無憂無慮、快樂成長的年紀,卻不知為何時常陷入高漲的情緒中,一哭鬧就是好幾個小時,個案的丈夫也因長年出差無法幫忙照顧,這位母親在心力交瘁之下,便前來尋求協助。
聽完個案的描述,子昕老師馬上察覺,這組家庭教養最主要的問題在於——父母的教養方式不一致,媽媽屬於較疼愛孩子的寬容式教養,爸爸卻偏向獨裁式的打罵教育、不經常關心孩子,在家庭教養方式不一致的情況下,孩子時常陷入錯亂的情緒中,覺得父親不喜歡自己,因而導致情緒管理不穩定。

在經過幾次的諮詢中發現個案丈夫也是在權威的教養方式下成長的,自然而然覺得,愛孩子就應該這樣教育他/她。這種情況其實相當常見,很多家長從小在原生家庭不適當的教養中長大,因此他們不見得有能力去進行反思、不知道這樣是錯誤的,或是根本就沒有好好療育過自己,所以才沒有辦法帶給孩子最適當的教育方式。
"家長的關心與陪伴,
是治癒孩子心靈的最佳良藥"
圖/xframe 經過子昕老師的引導,從檢視家庭教育方式開始,並鼓勵個案與丈夫進行溝通、一起討論如何給予孩子最適切的教育方式,讓爸爸從被動的家庭角色定位,轉換為主動積極參與家庭教育的規劃者,同時老師也持續建議教養策略、提供給父母的家庭作業—鼓勵爸爸在休假日多陪陪孩子,例如陪伴孩子念故事書、陪玩遊戲等,以溫暖的方式重新傳達爸爸對孩子的愛。
在這個過程中,孩子也發覺爸爸的改變,爸爸在休假日及出差回家後,更願意花時間、心力陪她聊天玩耍,了解到爸爸並不是不愛自己,孩子的情緒狀況開始獲得改善。
大約過了兩個月的時間,孩子已經不會再哭鬧不停了,而當孩子在情緒快要爆發時,也能夠在媽媽的引導下,自己走到專屬的小角落冷靜情緒,爸爸也慢慢的學會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心,家庭關係越來越和諧,此個案的後續恢復情況可說是十分良好。
"各種教養方式本身是一個光譜,很難明確地去界定"
-子昕老師表示
用錯方法不代表不愛孩子,舉例來說:有些家長雖然在偏放任光譜的地方,但其實很用心,可能私底下讀了很多教養書籍、找了很多教育資源,只是太過信任孩子,只要有人能適當地提醒他們,為尚未有認知能力的孩子們設立界線的重要性,就能得到良好的改善。
而偏專制光譜的家長也不見得就一定是獨裁式教養。這類型家長大多都明白學習的目的不是考試也不是成績,可是當身處在亞洲這個填鴨式教育制度盛行的環境下,他們常常會開始焦慮,擔心自己的孩子比不過別人,便開始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,反而抹殺了孩子本身擁有的天賦。甚至家長也常因違背自己的本心,在理想與現實中拉扯,讓家庭氛圍開始產生壓迫感,進而影響孩子的情緒與行為。
因此,父母們想要照顧好孩子,首先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,無論是童年狀態亦或是現在的狀態,千萬謹記,不要讓自己的焦慮凌駕於理智之上。
"只要是用心的父母,
就是最適合孩子的父母"
圖/xframe 子昕老師說道:「用心觀察、了解並尊重孩子的興趣及喜好,並在提供一個安全及健康的環境前提下,保持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對知識探究的熱忱,將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,讓他/她盡情地去探索,做喜歡的事情,哪需要擔心孩子會學不好呢?」

發布時間:2022/10/11 提早發覺「神經發展障礙症」成為孩子的伯樂 圖/xframe 所謂的神經發展障礙症,其實並非特指單一疾病,而是一個統稱。可能是先天性的基因缺陷、或是後天性環境因素所導致的腦部發展障礙,其中較常見的病症包括:自閉症、過動症、智能障礙或妥瑞氏症等等。
先天性的基因缺陷難以預防,但後天環境因素卻是可以避免的,如:外傷、感染、中毒、黃疸過高、腦血管病變皆容易導致腦部發展障礙,此外,若是孩子長期處在家庭氛圍不和諧的高壓環境下,也有可能導致孩子產生逃避心態,對腦部發展有不良的影響。
因此,家長們應多加避免孩子們處在危險的環境下,並隨時注意孩子身心理的健康狀況,最大程度的避免後天因素影響到孩子。
“神經發展障礙症患者
並不等於智商有問題,
只是學習方法比較特殊”
—子昕老師
很多人都對神經發展障礙症有所誤解,事實上,絕大多數神經發展障礙症患者都沒有智商方面的問題,智力功能缺損的症狀大多只會出現在智能發展障礙症患者身上,也就是所謂的「智能不足」,而其餘患者的病症並未包括此項。
子昕老師在小學工作時,曾經看過一個疑似自閉症症狀的個案,對方是個剛進一年級的男孩-小布,當他在學校時,對外界有著很高的防備心。

「除了我之外,他幾乎不會跟其他人有任何眼神接觸及對話。」子昕老師說。
況且,小布的集中力不好,上課時幾乎沒有辦法跟著課堂狀況,時常在座位上做自己的事情,看鉛筆盒、看窗外、看自己的手,就是不看老師跟黑板,等等狀況都讓子昕老師跟主任十分擔心。
“家長對於孩子「可能」
出問題的接受程度低”
圖/xframe 在子昕老師向家長提出讓小布去進行評估的建議後,小布的家長表現得十分抗拒。事實上,若孩子患有神經發展障礙症,其家屬通常都會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壓力,社會氛圍加上大眾偏見——「跟大部分人不一樣就是不正常」、「這家人生了一個不正常的孩子」,諸如此類的標籤,常常導致許多家長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患有神經發展障礙症,以至於錯過了黃金治療期。
神經發展障礙症的黃金治療期約莫在三歲左右,一旦超過這個年齡,越往後就越難治療,除了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跟金錢外,個案也需要花較多的力氣去重新適應社會。
幸好,雖然小布的家長一開始不願意接受,但後來經過子昕老師與學校主任的開導後,終於決定送孩子去進行評估,經過一連串精密的檢查,小布確定被診斷為自閉症。
“教導神經發展障礙症患者,
需要擁有足夠的耐心”
一般來說,自閉症或其他神經發展障礙症患者,在經過診斷後,會配給個案資源,如:單獨授課、定期諮商等等。但小布在接受單獨授課時的老師卻經常拿長尺拍桌子發出巨大聲響,只因為他算不出數學題目的答案。
這種情況並不罕見,許多家長或一般的老師,面對神經發展障礙症患者缺乏耐心,或許他們只是希望孩子能夠更好,但這樣卻容易造成反效果,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巨大的陰影,因而更加排斥。
對此,子昕老師感到十分無奈:「自閉症患者連一般的聲音都受不了,怎麼可以這樣教導呢?」
“神經發展障礙症者只要透過
耐心的治療、培養自我管理能力,
就能順利融入社會”
圖/xframe 因為較晚發現加上遇到缺乏相關專業性的老師,小布直到上國中前,在人際管理上一直有很多問題,治療之路十分坎坷。
小布並沒有智力功能缺損的問題,因此子昕老師只是不斷給予他一些自我管理的技巧,叮囑他至少在課堂上能做到聽完完整的一堂課,以及讓他至少在班上可以被動的接受同學的幫助。
「此治療方案持續了一年多,在耐心、積極配合治療的情況下,小布升上國二後,已經可以主動去找班上幾個比較喜歡的同學進行簡單的互動了」子昕老師感到欣慰的說著。
“年紀尚小神經發展障礙症患者,
更適合用玩遊戲的方式
進行學習與治療”
圖/xframe 舉例來說,一般人在交流的時候會自然地看著對方的眼神,可是對於自閉症的孩子來說,這樣的壓力太大了,所以老師會讓孩子看著自己的手或是手上的道具,用手部動作吸引注意力,降低孩子的不安全感。
而對於過動症的孩子來說,最好的遊戲方式就是讓他在安全衛生的環境下,盡情的活動身體、或是玩一些能讓孩子發洩精力的遊戲。
每個個案都有個別合適的支持方式,老師所能做的,就是在教育跟醫療兩端相互配合的情況下,找到屬於個案的遊戲方法,在過程中慢慢培養個案的適應技巧及社交能力。
圖/xframe 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需求,
找到自己最舒適的方式,
來適應這個世界”
子昕老師常常遇到個案覺得自己患有過動症,在講話的過程中,站著講可以講得很順暢,但如果請他坐下,他就覺得渾身不舒服。「這就是過動症患者的需求。」子昕老師說道。
他本身並沒有問題,只是需要一直活動身體,若是找到合適的方法,例如:進行DIY、實驗,此類個案就可以學習得很好,相較而言,比較文靜的孩子,可能就沒有辦法以同樣的方式得到相同的成效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患有神經發展障礙症就不是什麼很大的困擾了。
每一個孩子、甚至是成人都有自己的特殊需求,可能有些人比較不能克制自己對需求的渴望,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?有需求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,如果每個人都能互相尊重、好好照顧彼此的需求,這個社會就能變得更加美好。
及早發現孩子的狀況,成為孩子的伯樂、幫助孩子找到最適合他回應世界的方式,就會看見孩子的天賦,引領孩子盡情揮灑、提供孩子健康快樂的環境,陪伴他們一起成長茁壯吧!